<noframes id="9bh39"><form id="9bh39"><th id="9bh39"></th></form>

    <noframes id="9bh39">
    <span id="9bh39"><th id="9bh39"></th></span>

      <address id="9bh39"></address>

          <noframes id="9bh39">

          您當前所在位置:首頁 > 書香政協 > 讀書分享

          沈克尼:賀蘭山麓的古城堡

          作者:銀川晚報信息來源:“壹度YIDU”微信公眾號發布日期:2022-02-24訪問次數:字號:[]

          image.png

          人 文 / 自 然 / 生 活

          銀 川 晚 報 官 方 文 化 微 信 平 臺 |第 1052期

          image.png

          沈克尼|文圖


          image.png

          鎮北堡城門。


          一曲《萊茵河之戀》的輕音樂,使我想起自己曾乘船航行在德國萊茵河上,用相機拍攝兩岸的古城堡。從賓根到科布倫茨,萊茵河邊的鼠堡、貓堡、馬爾克斯堡,那些石砌的城堡歷經數百年依舊巍然屹立。由此也想起百年前軍事專家蔣百里先生在《裁軍計劃書》中提到:“外國之城寨,為貴族的,故容積小,武士所專有也。中國之城寨,為平民的,故容積大,人民所共有也?!庇纱?,我聯想到賀蘭山東麓寧夏平原的土筑古堡。兩者對比,一是石砌私有,一是土筑公有,二者特點迥異。

          堡(bao)為土筑駐軍的小城。明代軍事百科全書《武備志》中說:“然西北諸邊,與敵境犬牙,非隨地為堡,則子女、牛羊、儲糧、蓄芻,皆寇資也??苜Y糧于我,故我必清野,始可與寇戰。有堡,始可以清野??苋俗詾閼?,故我必人自為守,始可與寇敵。有堡,始可以人自為守?!泵髑鍖幭钠皆按迓涠嗤猎h峙,兀為堡寨”,是駐軍屯田的基礎。歷經數百年風塵,而今或殘破、或消失的土城垣卻形成寧夏平原地名的基礎。如平羌堡(今平吉堡)、鎮北堡、李俊堡、任春堡(今仁存)等。乾隆《寧夏府志》對此有專門記述:“寧夏堡寨,或以人名,或以事名、以地名。明洪武初,盡徙寧夏之民于他所,其后復遷謫秦、晉、江淮之人以實之,分屯建衛筑堡以居,因既以其屯長姓名名堡,若葉升、王鋐、李祥、張政之類是也。其以事名、以地名者,大抵扼塞,駐軍屯以遏虜,若鎮河、平羌之類是也。以人名者什之六七,以事名、以地名什二三。靈州、中衛則以地名者居多?!?/span>


          綿延五百里的賀蘭山,是明朝北部九個邊防重鎮之一寧夏的屏障。沿山的山口、通道都設立墩臺警戒。而機動兵力都部署駐扎在長城下寧夏平原的各個城和堡中,聞警則出動。如明萬歷二十六年水塘溝之戰,寧夏廣武營、玉泉營、石空堡駐軍在總兵杜桐指揮下聯合作戰,擊敗入侵中衛的銀歹所部北方游牧騎兵。

          從萬歷《朔方新志》記載的賀蘭山墩臺的管理權屬可知,對賀蘭山沿山諸口有防御任務的營或城由南向北依次為中衛城、廣武營城、玉泉營、平虜(今平羅)等城。這些駐軍的城,土筑包磚,并有池,即外壕。如平虜城“週回四里五分,高三丈五尺,池深一丈,闊倍之,永樂初筑”。平虜城官兵的軍事任務,明代《平虜圖說》說的清楚:“平虜城,在寧夏鎮之北一百二十里,為鎮之北面屏蔽。北當鎮遠、打硙諸關口之沖,東當套虜浮河之擾,西南當汝箕、大風、小風、歸德、鎮北、宿嵬、黃硤諸口之警,三面受敵,其地最為緊要。內設守備一員,馬步官軍不滿八百,防御實難?!笥诔侵笔镌S修筑長城一道,西抵賀蘭,東抵沙湖,約五十余里,設墩布戍,兼之打硙、歸德諸口修筑謹密,居民視昔頗安?!边@就是所謂北長城。長城與城互為依托,城或營之周圍又有若干堡。比如:始建于明萬歷年,邊長270米,清代又增擴為325米的洪廣營;建于明弘治年,東西長175米,南北寬150米的鎮北堡;建于明嘉靖年,邊長180米,呈正方形的平羌堡(今平吉堡);建于清代,東西長130米,南北寬140米的習崗徐家莊堡。


          明代寧夏平原的城堡延續至清朝依舊駐軍。乾隆《寧夏府志》中記載,寧朔縣(今賀蘭縣)“所屬堡寨二十三”,其中鎮北堡“明置操守,今駐把總?!敝行l縣“所屬堡寨一十九”,其中“廣武營,在縣城東二百里,駐游擊?!鼻宕谫R蘭山兩側也有新增的城堡,如東麓的通貴堡,西麓的定遠營,即今內蒙古阿拉善的巴彥浩特。雍正年的石刻《定遠營記》中說,“形勢扼瀚海往來之捷路,控蘭塞七十二之隘口,奉旨特設一營,名曰定遠,爰相地形高下,因山筑城,氣勢軒昂。設武弁,置屯兵,西接平羌,遙通哈密、巴里坤等處,東接威鎮,遠連三受降城、兩狼山之要地”,文字激昂。

          image.png

          紅山堡一隅。

          作為曾經的工兵,我特別關注軍事筑城。每見一處古城堡,便會以《武備志》中城堡位置的選址四原則“依高、避澤、避沖、避壅”去審視。我曾行走于德國、法國、西班牙的古城堡,它們大多依山臨河,箭塔、棱堡、暗道、護城河等防御設施完全。我常想,中國兵家講城防的著作《墨子城守》、宋代的《武經總要》都已距今遙遠,而與寧夏明代城堡同時期論述軍事筑城的《堡約》中所說的堡置、堡勢、堡制、堡衛、堡器、堡蠹、堡眾、堡教、堡習、堡符、堡費、堡候等十二篇的細節,在寧夏城堡中可有遺蹤可尋?從地形學的角度觀察,寧夏黃河岸邊的橫城堡正是《堡約》“避沖”所忌:“鹵(虜)出入必經之路,長河巨浸之旁,美水草之地也?!钡珯M城不橫于此沖又能設于何處?可見《堡約》著者的書生之見,將堡自身的安全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了警備的任務。

          寧夏堡寨也有依《堡約》所言“四面空闊,斷崖壁立,則依?!獫径钙?,兵難屯聚,則依”的范例。與黃河橫城堡相去不遠的紅山堡即符合這種條件。紅山堡北臨沖溝雨裂,攻城之敵方無法展開,且有地道通向城堡外的沖溝內,戰時可通過地道內外夾擊來犯之敵,而且城的東西南三面空闊。正如《堡約》所說“槍矢炮石,所及三二百步?!北阌诎l揚城堡的火器弓矢的遠射威力。我回想著明代的《武備志》,想像著六百年前堡寨中的敵臺懸板、角臺、沖木等防御設施……同時想起北京大學侯仁之教授《歷史地理學的視野》中談到寧夏紅山堡的文章,特別提到紅山堡溝蝕的發育,并手繪寫景素描和地形略圖說明。當時侯先生還不知道,這發育的溝谷中藏有明代的“屯兵坑道”。

          明代選擇紅山堡筑壘,從軍事地形學的角度充分考慮了利用周圍溝谷的障礙作用。這時期的守堡官不但不滿足于守堡自保,還從城內掘地道通向城外溝谷,以期戰時兩面出擊夾攻來犯之敵。這是我所知見,明代九邊依托長城的消極防御中,在戰術層面積極防御的典型。

          image.png

          沈克尼


          久久精品94精品久久精品
            <noframes id="9bh39"><form id="9bh39"><th id="9bh39"></th></form>

            <noframes id="9bh39">
            <span id="9bh39"><th id="9bh39"></th></span>

              <address id="9bh39"></address>

                  <noframes id="9bh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