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9bh39"><form id="9bh39"><th id="9bh39"></th></form>

    <noframes id="9bh39">
    <span id="9bh39"><th id="9bh39"></th></span>

      <address id="9bh39"></address>

          <noframes id="9bh39">

          您當前所在位置:首頁 > 書香政協 > 讀書分享

          沈克尼:賀蘭山的古哨所——墩臺

          作者:沈克尼信息來源:“壹度YIDU”微信公眾號發布日期:2022-02-25訪問次數:字號:[]

          image.png


          人 文 / 自 然 / 生 活


          銀 川 晚 報 官 方 文 化 微 信 平 臺 |第 1052期

          image.png

          沈克尼|文圖


          image.png

          賀蘭山下的一烽五燧。

          賀蘭山東麓沿山有不少古代修建的墩臺,又稱烽燧,其各有名稱,如金塔墩、井溝墩。墩臺或土筑或石壘,由于經此可以通行賀蘭山西麓的溝谷,因此古代在此設哨瞭守警戒。明代兵部掌管地圖的職方司記載著每一個墩臺的位置,墩臺、長城和營堡構成了明代北部邊防的軍事體系。

          據明萬歷《朔方新志》記載,寧夏北部有596處墩臺。按明朝軍制,每個墩臺按7人計,其中瞭守士兵5人,用于短距離派遣偵察的“夜不收”1人,炊事兵1人。據此概算,僅瞭守墩臺的士卒就有4100余人,“其守墩軍必簡精壯者,分為二班,每月一更”,基于此,用于瞭守墩臺的士卒或達8200人,其比例幾乎占去寧夏駐軍近一半兵力。此外墩臺還飼有司晨的雞,依貓眼判斷時辰的貓,以及協助警戒的狗,并有配給。

          明代的墩臺分屬寧夏駐軍各營。其中對賀蘭山各山口負有防御任務的廣武營轄59處墩臺,平虜營(今平羅)轄84處墩臺,洪廣營轄79處墩臺。由明萬歷《朔方新志》記述的各營所屬墩臺的名稱,可知各營在賀蘭山防線的“戰斗分界線”或所擔負警備任務的起止區域。另從賀蘭山至寧夏平原墩臺分布觀察,第一線山口高地墩臺報警,山腳下的墩臺向腹地駐軍營堡依次接力傳送消息,以調動機動兵力應對。

          image.png

          賀蘭山磨石口墩臺群。


          據我觀察,賀蘭山墩臺具有典型意義的是磨石口外的墩臺群。我曾乘車由磨石口通道穿越至賀蘭山西麓的內蒙古阿拉善,行進中理解了古人在此密集設哨的用心。賀蘭山磨石口處山體狹窄,山間谷道便于步騎通過。游牧騎兵由此入,可迂回至明代“統千軍以防之”的赤木口(今三關)的側后方。因此,明代磨石口通道中,在通視展望良好的高地壘砌墩臺,甚至前出至山脊中線以西的內蒙古阿拉善設立石墩臺,一旦發現山后游牧騎兵有異動,墩臺瞭守的士兵立即依規定舉火燃煙向縱深山口的墩臺報警。

          除了沿山的獨立墩臺,我在北岔口等處還見一烽五燧的遺跡,即一座烽火高臺,其下依次有五座石壘的“燧”堆。

          或許因我研究“野外生存”之故,每見賀蘭山突兀于高地的墩臺,我總考慮該處的水源如何解決。古人記載“其守墩軍……若無水之處,則修水窖一所,冬蓄冰,夏藏水。每墩預采半月柴薪于內給用,免致汲水采薪為賊所掠?!?/span>

          近日讀臺灣學者邱仲麟《邊緣的底層:明代北邊守墩軍士的生涯與待遇》文,見引述方志:“凡邊防山川、城堡疎遠空闊處,俱筑煙墩。高五丈有奇,四圍城高一丈五尺。上設懸樓、壘木,下設壕塹、吊橋,外設塌窖、賺坑。門道上置水柜,暖月盛水,寒月盛冰。墩置官軍守瞭,以繩梯上下,如永樂中所頒法制。守瞭官軍,鎮巡不時稽察,有違禁者重罪?!北狈竭吶钣盟щy,而明代北方游牧騎兵抓住這一弱點,成化八年二月,寧夏總兵官修武伯沈煜等奏言:“虜眾數犯邊境,且以糞土湮塞各墩井泉,渴我士馬,不可不慮?!绷硗?,墩軍為了采薪或取水亦有被殺擄者,飲用水是守臺士卒一大困擾。

          我在明《嘉靖寧夏新志》中見記載古詩:“蘭山遍積雪,五月未知春?!标帤v五月應是公歷六月,賀蘭山墩臺守卒的寒苦可想而知。洪熙元年(1425年)閏七月,征西將軍參將保定伯梁銘上奏:“寧夏等衛緣邊守瞭旗軍,舊給皮襖、皮帽,年久破壞,請再給?!泵餍谥I命行在工部尚書吳中:“境邊苦寒,守備軍士晝夜勞苦,速令陜西都司、布政司制造給付,不可后時?!比欢馨l的御寒衣服常被長官克扣。

          墩臺設施和瞭守人員的任務為:“邊墻里墩臺,四面壁立,高三丈五尺。每臺守軍五人,報事夜不收一人,炊爨一人。臺上層有重屋,置四窗,四人各守一窗注望……天明,先懸軟梯,縱狗從梯而下,周視無虜,則人然后下汲。閑無事,俱習結網巾,雙線勞密,價有值一二錢者。置臺相度地形,相去一里以至三五里。邊墻外壕二重,設???,即所謂陷人坑也。鹿間有投其中,軍人聞鴉鵲噪,出墻釣得之?!倍张_邊齊插荊條,周邊土很細,如有人偷越可驗足跡,量地論罪,即:腳印距哪個墩臺近,哪臺獲罪;腳印在兩墩臺中間,則兩臺都獲罪。同時附有明代軍鞋和蒙古族皮靴的足跡認定特點,以供追責。此外,為穩定軍心,守墩臺的軍人還有攜妻共同宿守的記載。依規定守臺士卒定期換班,實則做不到,因有逃亡者。

          明代墩臺的武器和裝具,據崇禎年間《慎守要錄》記載:每墩以五人居之,紅旗五竿,火器、木、石、鉤、刀、槍、弩備具,墩上多積狼糞、火種;其米糧等物皆限以一月。另外,《金湯借箸》與《金湯借箸十二籌》亦記載:墩臺高三四丈,上下不用階梯,皆用軟梯。每一墩,小房一間,床板二扇,鍋灶各一,水缸一,碗碟各五,油燭鹽米藏足一個月,種火一盆。以軍士五名守之,給銃十門。青、紅、白、黑四色大旗各一面,紅燈五盞,徑二尺,長三尺,煅羊角,染紅色為之,上用油蓋防雨,下加墜石防風。長竿一根,轆轤車繩全備。

          明代兵部《九邊圖說》中,每處墩臺上都繪有旗幟。關于墩臺上的旗幟還有個故事,明弘治十四年(1501)九月,錦衣衛千戶牟斌自寧夏公干回京,在奏折上說:“鹽池北邊墩墻頹敗,至揭破裙為旗,重損軍威,貽笑虜寇,宜急為修制?!倍张_士卒之辛酸可見一斑。明代“邊軍之苦,莫甚于墩軍”。墩軍與執行越境偵察任務的“夜不收”并稱為兩大苦役。墩軍主力為“正軍”,也有后備的“余丁”充任。

          墩臺歷數百年塵風戰火,如今大多依舊屹立于山巔、山麓,像永不下崗的哨兵!

          image.png

          沈克尼


          久久精品94精品久久精品
            <noframes id="9bh39"><form id="9bh39"><th id="9bh39"></th></form>

            <noframes id="9bh39">
            <span id="9bh39"><th id="9bh39"></th></span>

              <address id="9bh39"></address>

                  <noframes id="9bh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