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本來有六大名著,看看另外2部是啥
作者:信息來源:翩若驚鴻發布日期:2022-04-08訪問次數:字號:[大中小]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璀璨明珠,而四大名著《西游記》、《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更是古典文學的巔峰之作,得到了大家的廣泛認可。
根據四大名著改編成的影視劇也是數不勝數,如86版的《西游記》、87版的《紅樓夢》、94版的《三國演義》、98版的《水滸傳》,都成功締造了名著改編為電視劇的經典神話,成為了不可逾越的經典。
四大名著早是已家喻戶曉,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在建國前原本是有六大名著的,另外兩大名著《儒林外史》和《聊齋志異》,同樣代表著古典文學的最高成就。但在建國后,由于種種原因,這兩部名著的影響力被大大削弱了,從六大名著變成了如今廣為流傳的“四大名著”。
聊齋志異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是通過談狐說鬼的方式,揭露當時封建統治的黑暗,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朽,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書里還借著人妖戀,提倡自由戀愛、男女平等的思想。郭沫若也曾稱贊蒲松齡:"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但就是這樣一部反封建,反腐敗,提倡男女平等的文學名著,卻在建國以后,被從六大名著中刪除了。
原因是《聊齋志異》中有很多神鬼妖魔的恐怖畫面,里面故事也多以人鬼情、人妖戀為主,主人公通過牛鬼蛇神的幫助,報仇雪恨,得到了財富和地位,過上好的生活,這多少有點不勞而獲的思想,與新中國倡導的“勤勞致富”的價值導向不符。
而且當時國家也在大力抨擊封建迷信,宣傳無神論,注重科學發展,所以《聊齋志異》并不符合當時的思想需求,被從六大名著中除名了。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可以說是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巔峰之作,它不像《聊齋志異》用“鬼神之說”來抨擊當時社會的腐朽和黑暗,也不像《西游記》塑造了一個“神話世界”,用唐僧師徒取經路上的的奇遇和見聞,曲折地去反映封建時代的社會面貌。
《儒林外史》是通過描繪社會上的各類人對“功名利祿”的不同表現,揭示了當時科舉制度的腐朽和官場的黑暗。魯迅對此書也是評價極高,“秉持公心,指擿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p>
就像《范進中舉》的故事,通過范進中舉喜極而瘋的樣子,還有范進中舉前后,岳丈和鄰居們對他截然不同的態度,狠狠地諷刺了當時人們的趨炎附勢,爭名逐利和世態炎涼的社會風氣。
由于這本小說整體比較消極,諷刺性又太強,不利于當時新思想的傳播和青少年的成長,也不符合當時社會的發展需求,所以被從六大名著中剔除了。
雖然這兩大名著,因為不符合當時的社會需求,沒有被選入四大名著,但是依然有它們無可替代的獨特魅力,和文學價值,深受人們喜愛。
即使是如今的“四大名著”,也曾經在明清時期遭遇過質疑,還一度成為禁書。在清朝乾隆時期,下旨查禁《水滸傳》,稱:“《水滸傳》以兇猛為好漢,以悖逆為奇能,跳梁漏網,懲創蔑如。實為教誘犯法之書也?!?/p>
所以這四部巨著,能享大名,也一半是“捧”出來的,一半是罵出來的。畢竟文學是具有思想性的,對看書人是有著思想引導的,所以也需要符合當時社會的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