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9bh39"><form id="9bh39"><th id="9bh39"></th></form>

    <noframes id="9bh39">
    <span id="9bh39"><th id="9bh39"></th></span>

      <address id="9bh39"></address>

          <noframes id="9bh39">

          您當前所在位置:首頁 > 文史春秋 > 文史春秋

          1951年:全國政協土改參觀團在河南陜縣

          作者:信息來源:銀川日報發布日期:2022-08-02訪問次數:字號:[]

             1950年6月23日,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草案),建議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審核通過,頒布實施。

             從1950年冬至1952年底,土地改革運動在新解放區陸續開展起來。全國政協組織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及京津兩市文教、科技、醫務、工商、宗教等各界人士共6107人,分為47個土地改革工作團、5個土地改革參觀團,先后赴華東、西南、中南、華北和西北地區參加土改工作,參觀土改情況,為平穩順利完成土地制度根本變革,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推動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本文講述了全國政協土改參觀團在河南陜縣的難忘經歷。

          1950年6月23日,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草案)。

             1951年5月10日,由全國政協組織的北京工商界、知識界知名人士一行27人組成的北京土改參觀團河南分團抵達陜縣。

             中共陜州地委決定就近安排他們在陜縣參加為時一個月的土地改革。當晚,地委辦公室通知我(時任中共陜縣縣委書記)和縣長吳道乙到地委,地委領導指示我們做好接待安排工作。這在解放初期的陜縣的確是一件大事,我們非常重視,親自參與這項工作。


          到農村去,深刻認識農村階級狀況

             全國解放初期,陜縣社會尚不安定,生產還沒有恢復,人民生活比較困苦,百廢待舉,百業待興。要安排好北京來的教授、學者、工商業家,我們真有些為難,怕他們見到農村的破爛房屋和農民吃糠咽菜的生活,會產生不好的印象。所以,縣委專門挑選了一個既靠近觀音堂火車站又靠近煤礦、生活條件較好、歷史上還有點名氣的村子(杜甫詩《石壕吏》故事發生地)——觀音堂區甘壕村作為參觀團的駐地,在安排上盡量想得周到一些。

             當時我們還想不通,不知道中央為什么要派這些大人物到偏僻窮困的陜縣來。

             后來聽了參觀團團長、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馬堅的情況介紹,才明白了中央的意圖。原來參觀團的大部分人一向久居城市,過著較為優裕的生活,對于農村、農民生活一無所知,更不了解農村當前的階級斗爭,所以有不少人對于采用階級斗爭的手段進行土地改革不理解。

             他們認為:全國已經解放,人民掌握了政權,在這種情況下為什么還要進行土改?土地、農具、生產生活資料由政府主持分配就是了,為何還要對地主斗來斗去?

             有的人則把土地改革這場翻天覆地的革命運動看成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認為從上到下頒布一紙法令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不必興師動眾。

             個別人認為:封建土地所有制是舊制度所決定的,解放后封建制度即被打垮,只要地主交出土地,不必對他們進行無情的斗爭,否則就會給土改帶來“過火”“偏激”行為。

             這些認識,主要是對農村階級狀況陌生造成的。對于知識分子,光講大道理,不接觸實際,認識是不深刻的。

             “百聞不如一見”,來時中央領導對他們說:“你們就帶著各人的見解,到農村土地改革的革命洪流中去尋找答案吧!”明白了中央的意圖,我們的思想通了,顧慮也消除了。


          實地調查摸情況

          1951年5月31日,全國政協土改參觀團與土改工作隊干部在河南陜縣甘壕鄉合影。

             甘壕鄉位于觀音堂西北,屬陜縣第六區。當時全鄉有耕地8349畝、410戶、1873口人。其中,地主占總戶數的9%,擁有土地23%;貧農占總戶數的58%,擁有土地33%。粗看起來,土地懸殊不算太大。但是,土改參觀團入村后不久,通過實地調查,就發現了兩個問題:

             第一,甘壕的土地屬于貧瘠的山坡地,產量很低,基本上是“種一葫蘆打兩瓢”的劣等地。農民雖然常年辛勞,卻不得一飽,每年最少有6個月以上的時光是用野菜、樹葉來充饑。遇上災荒,逃荒要飯、陳尸荒野者屢見不鮮。

             第二,農民不僅承受著自然環境的威脅,還要受惡霸、地主、土匪的聯合壓迫,他們的命運掌握在縣、區官吏和保長、地方團隊隊長等人的手中。在甘壕,壓在窮人頭上的惡霸,當地人稱之為“四龍五虎”。

             “四龍”(王國龍、王亭龍、王鳳龍、王英龍)以曾任縣參議、區長的王國鈞為靠山,殺人強奸,無惡不作。王國鈞也是最大的地主,有土地200余畝。

             “五虎”以李明堂為首,霸占著甘壕北半個鄉,統治著煤礦?!拔寤ⅰ敝械睦蠲魈?、陳中南等不僅拉票劫路、聚斂錢財,也是血債累累的劊子手,外號叫“殺人大王”。反霸斗爭會上,群眾控訴出來的即達30多條人命。1948年國民黨軍胡宗南部反攻豫西的拉鋸時期,這伙惡霸曾把百余農民殘暴地投入煤礦五號井內。

             每當提及他們的罪行,都會激起群眾咬牙切齒的憤怒和泣不成聲的悲痛。


          認真投入到土改當中

             這些活生生的事實,深深地教育了參觀團的每個成員。他們通過調查了解,思想有了變化。他們認真地投入到土改當中,從劃階級、定成分到分配果實,都親身經歷了這一場偉大的社會變革。他們深有感觸地說:這是有生以來最有效果的一堂階級教育課,使自己得到了嶄新的認識。

             參觀團的成員經過土改的偉大實踐,在座談會上毫無保留地談了自己的所見所聞和親身感受。

             他們認清了地主階級的罪惡和在他們壓迫下農民的苦難。有的說:“以往總認為《白毛女》中的‘黃世仁’是個戲劇角色,在地主階級中這個塑造的典型不會太多。通過土改實踐,我們才認識到整個地主階級都是以剝削別人來養活自己的。不管大‘黃世仁’還是小‘黃世仁’,天下烏鴉一般黑,在他們壓迫下農民的極端痛苦,如果不是親眼看到,無論如何是想象不到的?!?/p>

             參觀團成員們真正認識到,不經過一場激烈的斗爭,不徹底打垮地主階級,就不能奪取土地改革的勝利。實踐證明,原先那種不經過斗爭去分配土地的想法是行不通的。同時,在土改中親眼目睹農民深受地主階級壓迫、剝削的種種事實,更進一步認識到徹底進行土地改革是鞏固人民政權的必然。

             在深刻理解土改偉大意義的同時,參觀團成員們真正了解了農民。參觀團副團長汪仁則還十分真切地告訴我:農民們不僅有實踐斗爭經驗,還有博大的胸懷和無私的精神。

             通過土改的實踐,參觀團的成員還從基層干部和積極分子身上吸取了許多優點和高尚品質。從土改的實際中我們看到,甘壕鄉的基層干部和積極分子,個個廢寢忘食,夜以繼日辛勤工作,不怕吃苦,不要名利,不計報酬。許多干部家里的田園荒了,耕牛瘦了,眼熬紅了,衣服破了,但他們從不顧及,從不為自己考慮。分配果實時,他們有的不要,有的放棄,有的把自己那一份送到最貧困的戶家。這種忘我精神和大公無私精神,使我們每個成員都深深為之感動。

             另外,在未參加土改之前,參觀團有人聽到過“對地主有過火斗爭”之傳言。到陜縣后,聽土改委員會同志介紹,也有“陜州地區階級斗爭一向尖銳,群眾不發動則已,一經發動,其勢洶涌猛烈,運動中難免有觸犯政策的地方”的說法。經過實際考察了解,參觀團的成員說:我們看到的土改干部掌握政策十分穩重,在群眾全面發動起來之后,并沒有出現政策偏差,對地主分子也沒有出現亂打、亂斗現象。


          難舍難分人民情

          1951年6月14日,陜州專區歡送全國政協土改參觀團合影。

             參觀團在甘壕29天過去了,將要回北京時,彼此已建立了親密感情,依依難舍。參觀團的成員們對我說:“我們到甘壕鄉來直到離別之時,甘壕的農民把我們看成一家人。雖然他們與我們的生活環境不同,農民們并不善于表達自己內心的全部感情,但從他們默默地為我們服務,誠心誠意地照顧我們的生活,有什么話都愿意對我們說,我們覺得也不想離開了?!?/p>

             參觀團啟程那天,我和吳道乙縣長前往送行,見到甘壕村200多鄉親在炎炎烈日下,踏著厚厚的塵土,汗流浹背跑了5華里,把參觀團一直送到火車站。在候車時,鄉親們圍著參觀團坐在地上,親切話別,許多鄉親都流下了熱淚。我看到參觀團成員個個沐浴在鄉親們的真摯情感中,也流出了激動的淚水。

             火車快要開動了,參觀團的成員一再對我說: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教我們學會了站穩立場、走好群眾路線。干部、群眾們的生活作風和思想品質,本身就是一本最好的教科書。參觀團的一位女團員臨別時說:“參加陜縣的土地改革,我們終生難忘?!?/p>


             本文選編自《河南文史資料》第71輯。文章標題、小標題、視頻、圖片為編者所加。本文口述者劉光,時任中共陜縣縣委書記,后在河南省人民政府工作;執筆者劉全生,副研究員,曾任河南省三門峽市政協學習文史委員會委員。


          久久精品94精品久久精品
            <noframes id="9bh39"><form id="9bh39"><th id="9bh39"></th></form>

            <noframes id="9bh39">
            <span id="9bh39"><th id="9bh39"></th></span>

              <address id="9bh39"></address>

                  <noframes id="9bh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