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報告)關于圍繞銀川全民健康落實行動開展視察調研的報告
作者:信息來源:發布日期:2022-07-19訪問次數:字號:[大中小]
為認真貫徹落實銀川市委、市政府關于《全面推進健康銀川建設的實施意見》,市政協組織委員圍繞“銀川全民健康落實行動開展情況”開展了視察調研,現將相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銀川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和自治區黨委、政府關于健康發展規劃的戰略部署,緊密結合銀川發展實際,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為重點,統籌推進銀川全民健康落實行動,取得了顯著成績。一是健康銀川落實行動不斷推進。先后研究制定了《全面推進健康銀川建設的實施意見》《健康銀川行動實施方案(2020——2030年)》《銀川市健康銀川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制度》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明確各成員單位職責任務,在健康寧夏相關指標基礎上,將健康銀川專項行動擴展到27項行動,148項具體指標任務,同時修訂印發《健康銀川建設績效考核辦法》,將“健康銀川”納入市委、市政府績效考評,為扎實有序推進健康銀川行動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應急管理機制不斷完善。初步建立村、鎮、縣、市四級疾病防治體系,在市第一人民醫院建立了一所萬人級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實驗室,基層疾病防控體系不斷加強,應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處置能力不斷提升。大力推進精神衛生、職業病和重大傳染病防治,法定傳染病累計報告發病率較上年同期下降51.19%,特別是疫情防控期間,第一時間同步開展流調、精準分級管理、高效隨采隨檢、切斷傳播途徑、形成聯防聯控合力,確保全市疫情防控工作見行見效。三是互聯網+醫療應用不斷強化。建立“全國專家遠程門診”“銀川專家遠程門診”“銀川在線互聯網門診”,覆蓋全市三個層級的“互聯網+遠程門診”體系初步形成,銀川都市圈醫療服務同質化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研發“銀川健康廣場” 微信小程,統籌市屬醫院號源、床位、診療信息,提供智能分診、移動支付、院內導航、疫苗接種等全流程服務,實現門診、床位和大型設備檢查的精準預約,患者的滿意度有效提升。四是健康產業不斷發展。制定《銀川市生命健康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5年)》,創新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產業,截至目前已引入百度健康等“互聯網+醫療健康”、大健康企業117家,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互聯網醫院已達71家。五是健康環境質量不斷改善。扎實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5.47%,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治理率93%,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9.97%;強化黑臭水體、農村面源污染等專項治理,2021年1-6月,全市優良天數達標率為80.1%,重點流域水質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達到100%;持續開展食品藥品安全專項檢查清理整治行動,全力保障群眾“舌尖上的安全”,抽檢合格率達到99.01%。六是全民健康指標不斷提升。2020年全市人均預期壽命等17項健康指標全面達到健康寧夏2020年指標水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等11項健康指標提前達到健康寧夏2030指標水平。2019年、2020年連續兩年獲得健康寧夏建設考核一等獎。
二、存在的問題
通過實地調研,委員們對我市健康銀川落實行動開展以來所取得的成效表示充分肯定。但隨著城市人口大幅度增加,人民群眾對衛生健康及醫療服務的需求不斷提高,一些短板和問題也不容忽視。
(一)公共衛生疾控體系建設較弱,服務保障能力有待提升。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不足,突發事件應急和傳染病防控兩大類公共衛生服務,在政策供給、專業人才資源和數據治理能力建設方面都存在短板,常抓不懈、預防為主、治未病的能力也都有待提升;作為首府城市,全市疾控中心現有人員編制僅達到0.74人/萬人,對照國家要求的1.75人/萬人的疾控人員比例相差甚遠;疾控人員待遇與市屬公立醫院在應急加班、日常福利待遇、獎勵激勵政策等多方面也存在一定差距,造成專業人員流失情況嚴重。
(二)全生命周期健康維護能力不足,重點人群健康管理有待加強。一是中小學生健康教育進校園工作成效不明顯。學生體質健康評價機制、眼保健操制度、體育課質量落實不到位,中小學生肥胖、近視等健康問題突出。二是工作人群由于家庭和工作壓力大、鍛煉時間不足等,導致部分人健康狀況不樂觀;全社會對患有職業病、心理疾病及亞健康等人群缺乏深度關注,帶薪休假制度難以落實。三是老年人鍛煉缺少科學健康的指導,老年人長期照護制度尚未建立,特別是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照護服務措施還不完善、不健全。
(三)基層信息化建設基礎標準不一,互聯網+醫療體系建設存在短板?;鶎有畔⒒ㄔO標準不統一,系統間不能有效協同,醫療健康數據沒有實現互聯互通,“院內通”“區域通”仍存在障礙;基層信息化建設系統不完善,各類服務平臺升級、改造資金短缺,影響了互聯網+醫療整體服務水平和效率的提升。
(四)健康產業發展規模效應尚未有效形成。我市健康產業的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健康產業規模小,龍頭企業少,示范引領作用弱,產業之間的融合不夠,高附加值服務較少,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產業規模集群。
(五)健康環境質量仍存在明顯短板??卦唇匚?、生態修復、雨水調蓄、中水利用等基礎設施與城市發展需求相比略顯滯后;農業面源污染依然嚴重,農村黑臭水體依然存在,鄉村文明新風尚未完全形成;廢棄廠礦生態修復進展緩慢,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指標完成任務十分艱巨;部分餐飲企業衛生臟亂差問題依然存在,名廚亮灶工作需要進一步改進提升。
三、對策建議
以實施“四大提升行動”為契機,強化頂層設計,把健康融入城市規劃建設治理全過程,把健康理念引入家庭社區學校,著力形成全社會聯動推進大健康格局,不斷推動健康銀川行動取得實效。
(一)夯實基層公共衛生服務基礎。加快推進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改革,堅持把預防作為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堅持常備不懈,將預防關口前移,著力提升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努力建設符合新時代要求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加強公共衛生隊伍建設,健全執業人員培養、準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重點解決好疾控單位人員力量不足、編制嚴重緊缺的現實情況,探索建立符合公共衛生行業特點的薪酬制度和績效工資等制度,保持疾控干部隊伍的穩定;持續加強全科醫生培養、分級診療等制度建設,推動公共衛生服務與醫療服務高效協同、無縫銜接,努力形成防治結合、聯防聯控、群防群治工作機制。
(二)加強重點人群健康管理。加強全民健康教育,圍繞大健康、大衛生理念,加大全民健康落實行動的宣傳和教育,組織健康專家定期走進機關、企業、學校、社區、鄉村,宣傳普及健康知識,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健康意識和健康素養,把工作重點由花錢治現病轉向健身防未病上來,讓全民健康行動變成人民群眾的自覺健康行為。對學生群體,要全面落實國務院“五項管理”和“雙減”目標任務,指導學生健康用眼、科學鍛煉和體質健康日常監測。對工作人群,要健全健康干預制度,落實干部職工年度體檢工作,對發現的身心疾病苗頭做到及時干預。同時,積極開展全民科學健身活動,不斷加強健康場所建設,針對學生、亞健康人群、老年人等不同群體,優化體質促進項目, 加強體育運動指導, 推廣運動處方, 倡導合理膳食和科學運動,發揮全民健身在健康促進、慢性病防治和康復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推進科學健身與健康生活融合發展。特別是應加大“15分鐘健身圈”建設力度,提供更多就近健身場所,讓不同年齡、性別、職業和健康狀況的群眾在家門口就能進行適宜的科學鍛煉,增強免疫力,預防疾病的發生。
(三)加快“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區建設。強化政策支撐,按照《寧夏回族自治區“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的要求,創新“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模式,出臺相關配套政策,完善頂層設計,建立互聯網醫療監管平臺,加強對人員資質、處方流轉、合理用藥的監管,引導互聯網醫療規范發展。加快“互聯網+醫療健康”區域醫療服務中心建設,依托國內高端醫療資源,融合全區實體醫療機構,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優勢,整合醫療健康生態資源,形成“藥+醫+險+養”一體化閉環式多級聯動區域醫療健康服務中心,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服務下沉,提高衛生健康服務可及性,緩解城鄉、區域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衡的問題,實現有限醫療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夯實信息化基礎,按照統一的業務標準、數據標準和技術標準,建設區域“互聯網+醫共體”信息化平臺,實現市、縣、鄉、村四級醫療機構上下聯動和業務協同,優化醫療服務流程,推進分級診療,打通信息壁壘,實現醫療信息互認共享,重點解決“只錄一次、互聯互通、應用落地”痛點問題。提升“示范區”健康服務能力,通過遠程診療、診斷平臺,進一步擴大示范區效應,將優質醫療資源延伸覆蓋到整個銀川都市圈(包括內蒙左旗、前旗、陜西榆林等銀川周邊500公里范圍),全面提升都市圈醫療服務診療能力和水平,實現區域醫療標準化、同質化,推動實現疑難病不出市、大病不出縣(區)、常見病留基層;建立以“全科醫生為主體、??漆t生為骨干、健康管理師為紐帶”的健康管理模式,加強慢性病管理和家庭醫生簽約,為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慢阻肺等慢性病群眾提供多方位全流程的健康管理服務。
(四)加快推動健康產業發展。加強政府統籌協調,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突出科技創新的支撐和引領,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實現醫養產業快速增長和規模效應,打造醫養健康產業發展集群。支持寶豐健康城、國龍健康園、勝利體育等一批代表性的健康醫療、健康養老、健康運動企業做大做強;高度重視啟元藥業、康亞藥業等幾大生物醫藥重點企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以銀川市已有高新產業園為載體,積極創新體制機制,持續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產業發展,初步形成互聯網醫院產業集群,構建“互聯網+醫療健康”創新生態體系。充分利用蘇銀產業園現有的國際醫療城、康復中心等閑置醫療基礎設施,進一步整合盤活醫療存量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積極打造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健康旅游養生品牌。
(五)持續改善人居環境。要繼續打好藍天保衛戰,持續深化沙塵污染治理,全面推進土壤、農業農村及地下水污染治理工作,扎實推進生態環境修復,著重加大對賀蘭山、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力度,努力繪就天更藍、地更綠、水更美、空氣更清新的塞上山川新圖卷,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向往。要不斷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加強對餐飲企業“事中事后”監管,特別是要加強對小餐飲企業和網絡訂餐平臺的集中整治提升,達到“規范一批、提升一批”的良好效果,切實保障好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